我为什么买了这两个保险
第一个,term life,给自己
第一个保险是几年前买的。
在有了孩子,买了房子后,
立刻就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作为家中主要收入来源,
总觉得身上的责任亚历山大。
房屋的保险经纪人给推荐了一个小姑娘
(认真负责,也成了朋友)
当时就觉得要有保障,
最起码自己有事,得给家人孩子把房贷还了。
小姑娘给介绍了其他类型的寿险,
也没想去理解,
选了一个最便宜的20年的定期term。
记得她说,
大部分人优先会考虑重疾什么的,
很少会先买寿险。
(大概是以先保障自己为原则)
而当时入不敷出,
我就想着最小的成本能对责任实现保障就好。
买完后,心安定多了。

第二个,participating whole life,给孩子
考牌
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
虽然觉得生活中可能还有不少保险需求,
但不懂的情况下,
很难下决定和做选择,
我就觉得得要先搞清楚。
而我最崇尚的学习方法,
就是考专业的证书。
从机缘巧合,与Affinity结缘,
到我把LLQP的考试考完,
竟然花了两年的时间。
IFSE的电脑考试拖到最后一个月才完成,
(其实每一门有6次机会,应该随时考都没问题)。
考完有一年的时间去完成省考(provincial exam),
却又等到最后的二个月才开始,
最后定了一个离过期最近的日子。
(这样风险大,只有一次机会,没过就得全部重来)
幸运的是,
疫情的关系,5月的考试推到了6月,
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
才从容通过,成绩也不错:)
这事,给我的反省/进步就是对拖延症的重视和改变!

考完试,Affinity公司帮忙上了牌,
第一单,就给自己来了个定制。
买保险,我的心理是,
首先接受它是一个消费品,
这样想,剩余的属性就都是加分项。
既然是消费品,就要量力而为。
我对钱/消费的看法是,
除去必须消费,
优先用在可以帮助积累的地方,
比如:教育,学习的费用 -> 投资 -> ...
而所有的类别,
为孩子做的,不由自主总是排在第一位。
投资分红险
在预算内,强制储蓄,
给孩子买一份20年付的分红险,
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
帮孩子开始一份长期的投资。
所有的保险,
可以说都是越早买,越便宜,
特别是带有投资属性的类别更明显。
而分红险,除了提供的单纯的保险以外,
投资部分的回报,
只有在一个长时间的等待后才能充分体现增长。

在家庭资产配置中,
保险是一个防御性的项目,
对于回报的预期,
更看重的是确定性,及省心。

上面红框对比的是,
这张20年总投入5万的保单,
在孩子退休的年龄(65-84),
每年取出4万(~最大数额),2万,和完全不取,
仍剩余的现金值,
而可以传承给第三代的数值更高。
感想
长期主义,
这是一份可以受益三代的投入,
唯一要做的,
就是给予它时间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