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学习“学习”

起因

写作果然是需要灵感和准备,在两样都没有的时候,只能读书做笔记。

消费型 vs. 生产型学习

- 指向目的不同
1. 消费型:学习结果指向自我;一,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二,让自我感觉更好
2. 生产型:学习结果指向他人;一,目标考核标准清晰;二,学习价值回报明确

- 在两类投入合适的比例;第一次消费学,等解决自己的问题后,考虑如何给他人带来价值。
1. 消费型:缓解焦虑,增强自信
2. 生产型:增加收入,改变生活

image-20210213075207434

小时候大部分的学习是一种消费:通过学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建立自信,寻找并确定兴趣之类的纯消费行为。

老年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发现生活乐趣,甚至是消磨时间;比如书法、绘画、乐器等。

青壮年时学习精力最旺盛,学习技巧也成熟,是生产型学习的黄金阶段。

学习的四个目标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把学习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元认知。

记忆

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快速源自专注,指向记忆): 
1. 少思多记; 
2. 快速重述,阅读完成后,必须在第一时间重述

认知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记忆交易效应: 在群体之中,个体不一定需要记忆所有的信息,而只需要记住群体内各方面可咨询的信息专家即可。

相比于记忆信息本身,大脑更擅长记忆检索路径;eg. 在阅读时,采用思维导图适当整理,构建信息的检索路径。

认知科学「测试效应」:记忆可通过测试来加强,测试不仅是评估,更是记忆本身。

理解

诺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对理解的定义: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不带行话术语),给8岁小孩听懂
理解是信息的内化吸收,是将外层知识映射为内层表征。

拆书法/卡片法:重述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原文的知识(提炼要点、梳理结构后的再次输出)。
1. 逻辑图示
2. 语音写作

应用

把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运用在自己的行为中,这是知识的历练。

用行动/应用去破除知晓感的错觉(心理学上的解释是「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又提取不出来」)。

应用是为了改变。从原来的自己向新的自己转变。行动未必要在现实中进行,在头脑中进行模拟和演练,效果相同,因为大脑并不区分实际发生和模拟发生。

应用从最小行动开始,不盲目行动,而是在明确的远景方向下,拆解到现实最小的触点。eg. 目标是成为写作高手,最小行动可以写一张卡片。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理解。相比于思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怎样去思考。

1. 提炼策略:将自己的学习,提炼成一般性方法。提炼策略的障碍来自「时间贴现」的错估。一般性策略指向未来,价值会被习惯性低估。采用外部驱动,制造外生动力来克服。过去的经历都指向过去,只有提取这些一般性方法,才能助力未来。

2. 建构信念:信念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彼得·德鲁克(1909-2005)的反馈分析法,从自己已有的信念出发,不断调整权重分配,涌现更好的信念。

Image result for 德鲁克的反馈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