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先生说,时间管理系统
时间管理系统,两部分
1. 「工作管理」部分,「极简高效的工作管理法」
2. 「生活管理」部分, 高效利用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尽可能多的事情
工作管理
遇事,“弹性原则”, 第一时间思考:
- 这件事情不做会有什么影响?能不能不做?
- 这件事情最晚什么时候需要完成?
- 能否移交给别人?能否简化掉任何部分?
- 需要做到什么程度?60分、80分,还是100分?
对所有的事情整体检视,挑出不得不做的,安排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
“全景思维”:不要着眼于每一件任务,而是不断地把视角在“整体”和“局部”之间来回转移,对自己的一整周、一整天做一个大致规划,再集中精力,去处理那些“不得不做”的事
工作管理清单,三个:
- 本周安排:所有需要在这周内完成的事情
- 持续跟进:没有时间限制,但需要时不时去跟进的事情
- 安排规划: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
流程:
1)当拿到一个新任务时,先用“弹性原则”问一下,如果能不做,直接丢掉
2)如果必须得做,思考:它最晚的截止时间是多少?如果是本周,则留出一定的提前量(避免陷入“帕金森效应”)--> “本周安排”,写上具体的日子
在丢进“本周安排”时,也有几个 Tips:
(1)首先每天预留大约4-5小时的时间。然后,预估这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再看周一是否已经排满。如果满了,就看周二;如果也满了,就看周三……以此类推。
(2)如果这项任务会“锁住一段时间”(比如周六下午需要开会),标上具体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已经被锁住了,从每天的“预留时间”里扣除掉
(3)如果这项工作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丢进“本周安排”,但不加日期。这样当按日期排序时,它就会出现在“无日期”里,再见缝插针去做
3)如果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跟进性质的事项 --> “持续跟进”
4)如果都不是 --> “安排规划”里面
5)每周日,对所有“本周安排”里面的事情做总体回顾,打开“安排规划”,按流程,把所有有待完成的事项,继续分门别类丢进这三个清单里面
好处:一方面,保持任务清单清爽,能够高效聚焦到“所有必须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当切换到“全景模式”时,又能对大局有一个清晰的纵览,对时间分配心里有数
三个清单的“AFD 管理法”, 用另一个维度 —— 标签,来作区分
所有的任务默认都是“Action”(行动), 如果属于“Focused”(思考)或“Dessert”(恢复精力),打上一个 F 或 D 的标签
标签的另一个妙用,用作“情境筛选”
标签,“在外”, 平时需要出外做的事情,打上, 外出时, 打开标签,看有什么事情可以顺手解决
在任务清单建一个标签, “学习”, 添加有用的学习材料、文献, 当腾出整段时间时,完成
用两个维度对任务进行拆分和安排,一个是清单,固定的分解,用来安排和规划日程;另一个是标签,灵活按照实际情况设计,涵盖所有可能涉及的情境,方便第一时间做出筛选
生活管理
信息
知识管理 --> “流”的原则:
一切知识必须能够流动起来,用起来,它才会产生价值。否则,就只会成为“死物”而已
笔记结构,从“流”的特性出发,结合知识体系构建的原理,重新优化的“INK-P”笔记法,分为4个笔记本:
- Inbox(待处理):所有一切接收到的信息,全部放在这里,再定期慢慢分发。
- Note(备查):从 Inbox 得来的知识点,把它补充完善,做成一张知识卡片,存入 Note 里面
- Knowledge(主题):对应着如何自学一个领域?全指南中讲的“主题”, 包含两种:
一是对一个小的主题的积累和阐述 —— 比如“行为遗传学”和“为什么人会越来越狭隘”, 但凡产生新的想法、获得新的认知,就把它们放进去,补全这个主题
二是一些长期有效、需要时刻更新的东西。比如书单,常看的信息渠道, 关注的全球大事件
最后,信息的归宿,都会去到 Project(项目) 里面。当对一个主题的理解足够完整,得出了一些结论,就把它移动到 P 里面,1. 作为文章输出出来,2. 作为一个方法论或方案,在实践中试行,并把反馈、心得和注意点更新到笔记
另一个笔记本,“归档”
Inbox有两个作用:
1. 作为一个收集箱而存在:所有第一时间产生的想法、获得的知识,包括灵感、备忘录、读书笔记,都会先丢到 Inbox 里面,等待分发
2. 作为一个工作桌:放在 Inbox 里面的东西,就是还没有“完全处理妥”的信息。只要打开 Inbox,就知道,还有哪些信息需要处理,需要把它们用起来,或者内化。
一个完整的“流”,完整的闭环:
1. 当产生灵感时,在 Inbox 里新建一页笔记,把灵感写上去,然后打个标签
2. 直到将其中某几页笔记整合起来,完成一篇延伸阅读,或者成为某个知识点,再把新的产出,放到 P 里面,留着更新和备用
3. 把原材料删掉,或者从 I 里面放到“归档”笔记本里
所有的信息统一收集到 I 里面,并时刻提醒还有多少信息“待处理”
经过主题阅读补充完善的信息,做成一张知识卡片,放进 N 里面,备查
把若干张知识卡片整合起来的结果,或者需要时刻更新的内容,放到 K 里面;
最后,若是能够实践、输出、应用,再转移到 P 里面,成为一个“项目”
更进一步,信息处理和任务清单,必须要结合起来
放进 P 里面的项目,进行拆解,分拆成可以行动的步骤,写进任务清单的“本周安排”里面
eg. 接触一款不错的软件,在P里新建一页笔记,标题为“XX软件使用体验”。在任务清单里写“试用XX软件”和“记录试用体验”。试用完成,把体验和感受,更新到笔记本的“XX软件使用体验”里面
做任何笔记时,如果有一些行动的想法(比如查询某个术语),标上“td”(表示 todo)。当整理、检阅时,搜一下“td”,就能找到所有需要采取的行动,再分门别类写入任务清单里
项目
这里的“项目”跟信息里面的 P 的区别:信息里面的 P,是小项目 —— 如一篇文章的构思,一个软件的试用
而这里的“项目”,是大项目,一般长达几个月,有非常繁琐的信息和任务,需要不断去干预和跟进
在 P 里面,新建一页笔记,叫做“项目总控”,把所有这样的项目通过笔记内链放进去,作为一个总的索引。对每一个具体的大项目,再分别做一页笔记,把它分成三部分:
- 跟进:需要主动去做的事情
- 记录:每次有大的动作、或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把概况记下来
- 备忘:跟项目相关的信息,方便及时查阅
“跟进”,包含:内容待梳理;加入知识点;资源分享和延伸阅读
“记录”,包含:几月几日完成某一课的录制,哪些地方可能是重难点
“备忘”,包含比较重要的链接
把“项目”跟“工作”挂钩
项目笔记里面的“跟进”,用来整理思路。需要推进项目时,把脑子里的想法列出来,纵览一遍。确实需要做的,写入“任务清单”里面;其他存在的问题、障碍、可能性,留在“跟进”里面,等待进一步去加工和处理
在任务清单里,做完了一件事情,在每天结束前,做一个回顾,把重要的信息写进“记录”里
当一个项目完成,“跟进”和“记录”,成为复盘的工具,提供经验、思考和心路历程;“备忘”,方便钩沉,找出之前用过的信息
给标题标上“已完成”,放进归档里面,或者留在 P 里
生活
日记
在晚上大约9-10点,对一天做回顾,记录今天做的事情、学的东西、留下的想法 —— 其实瞥一眼任务清单、项目笔记和 Inbox 就行了,很轻松
在笔记软件新建一个笔记本,叫“日记”,再按照月份新建笔记
在每一页日记的最上方,留出一片空白,用来写“每周精华”
最重要的收获和成长 --> “每周精华”
4份“每周精华” --> “每月精华”,是这个月最精辟的总结和思考
eg. “2019.11”页,最上面“每月精华”,往下,是4个“每周精华”,接着往下,才是每一天的具体记述 --> 帮助对生活进行总结、提炼和思考,具体看到每一天的成长
财务
记账思路:采用“预算编制法”。每年编制一个预算,每周、每月统计一下支出,大概看有没超预算
这种思维,叫做“黑箱思维”:把具体的出账入账看作一个黑箱,只需要抓住起点(预算)和终点(总支出)
一切支出都可以划分为“固定支出”和“可变支出”。
- 前者诸如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费用,长辈补贴家用, 每年基本是稳定的,不会有太大变化
- “可变支出”,分为两部分:正常值,以及异常值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大致是趋于稳定的:每个月的吃穿用度,会在一个平均值附近波动
主要跟踪超出了“日常生活”的“大额支出”, eg. 添置的电器,旅游费用
建立一张 Excel,分成三部分:
- 固定支出:每年所有的固定支出,算出一个总值
- 大额支出:设定一个阈值(比如500、1000),当产生超阈值的支出时,就记下来
- 预算及日常支出: 当月的“期初余额”+“转入总额”-“期末余额”-“大额支出”
物品
收纳空间越来越满,各种物品日益剧增;但需要用到某件东西的时候,却找不到
每个季度对所有物品做一次大整理,按照策略去归类、行动:
配上收纳箱、收纳盒,贴上标签
四象限整理法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