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作者: 吴世春,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知名天使投资人
思维方式¶
思虑和警惕 → 格局、心胸、视野 → 认知力。
认知力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
认知力,即解决自己不知道的问题的能力。¶
一、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学识、经历和经验会形成一个隧道,人对事物的所有认知和判断都会局限在这个隧道内
-> 认定真相就是如此; 一旦有新事物出现时,认知就会被顷刻颠覆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不是世界本身**
“黑天鹅理论”:
没有人能绕过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在人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样子必然受到其主观认知形式的塑造
创业:
创业者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情
自始至终,创业都在与不确定性为伍
只有练就“躲刀”“避炮”“防止掉坑”以及“掉坑后爬出坑”的能力,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1.认知自我**
困难的事情 -> 没有人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 -> 实际上,人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光彩和晦暗
成功 -> 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远见卓识; 失败 -> 归罪于运气和环境
王阳明:
修身正心,知行合一
心不正 -> 认知不准确,偏差 -> 导致错误判断
**认知自我: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创业中的认知自我:
->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知道自己拥有哪些可以对创业活动产生帮助的能力和资源
-> 知道自家产品的优点和缺点、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 自己能创造什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等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标世界,找准位置
**2.认识世界**
在信息时代, 认知世界的渠道很多
创业者在对世界、市场、竞争对手的认知上会存在明显的偏差 -> 认知世界的方法有问题
**1. 过于相信行业报告**
-> 要想判断和决策少出错,必须亲自做市场研究,得到关键信息,从而做出理性的市场决策
**2. 片面的看问题
x** 不能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乱加猜测,做出判断
最基本的认知态度:
获得最详实、最可靠、最接地气的一手信息 -> 与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交流
每个市场观察者都会有自己的视觉偏差 -> 广泛吸纳各方观点
**3. 说多问少**
重点不是交流,而是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 -> 做题能力的训练往往多于提问能力的训练
持续与市场参与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提问能力
**4. 没有提炼有效信息**
世界是一个庞大、复杂且又不断变化的体系 -> 永远无法百分之百地掌握
当认知力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假设时,还需要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个假设
市场无时不在变化,今天信息,明天过时
-> 不断地培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尝试了解最新市场信息的拥有者
**5. 没有及时总结和复盘**
复盘是头等大事 -> 创业之初,没有方向,只有热情;没有战略,只有战术
大小不同的挫败是创业历程中的养分, 是市场的礼物
创业者拥有克服挫败的决心与提升认知力的勇气
企业发展,大步向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及时总结复盘
越大体量的公司,越需要在前进中不时地“后头看”,从而发现细微之处的问题
将复盘融入“血液”, 适时地调整方向,逐渐看清前路,提升认知力
复盘不仅仅是记录的过程,还是总结错误、提升自认知的过程
**6. 缺乏与行业顶尖人物的交流**
和拥有最新认知的人进行思想碰撞,打开认知新世界的通道
只有和顶级高手过招,有输有赢,才会真的觉得“上战场”是没有问题的
人的认知力水平较低时,很难看到更高维度的世界 -> 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
与行业内拥有顶尖认知或最新认知的人交流 -> 用外力打破认知误区
只有对自我和世界拥有清晰而准确的认知,创业者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价值链条和行业发展趋势
-> 是否要走上创业之路?创“什么”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办?
二、认知的四大层次¶
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认知世界中,能看到多少、视角有多广,完全取决于认知力和认知边界
-> 认知偏差、认知局限
认知力自下而上的4个不同层次 (“认知力的漏斗模型”)
**第1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自己视角内世界的一部分,对于视角外或者更高层次认知,几乎看不到
创业者在创业和经营管理中,明明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仍然认为“自己已然知道”
“人贵有自知之明”,心外无物、认知不足的人,必受困于自己的见识和经验
没意识到的问题,往往才有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第2层:知道自己不知道**
创业需要持续前进,只有知道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才能去做弥补 -> 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认知力很容易向下兼容,却很难向上兼容
如何从第一层到第二层:
1. 需要一定的认知力做支撑
知道得更多,视角才会更宽广,接触到的边界才会更大
2. 需要对外界足够敏感
3. 需要“空杯心态”
知道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始终对未知领域保持敬畏和好奇
真正放下自己的小成就 -> **学习的起点**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越会觉得所知、所学有限,自己不知道得更多
已知的永远是一小部分,未知的才是海平面下看不见的冰山
所谓成长和精进,就是保持高度敏感,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部分 -> 完成认知升级,不断地打破认知边界
**第3层:知道自己知道**
认知力就是基于种种复杂情况,综合做出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判断
认知力水平越高,判断就越接近事实
投资和选择创业者的一个方向:
-> 看对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与此相关的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在一个领域钻研得足够深、足够久时 -> 进入了“专家”的层次
-> 从更宏观的层面、更宽广的视角看待自己
-> 笃信自己知道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自己的能力能覆盖到哪里
**第4层:不知道自己知道**
抽象的概念,可理解为 “本能反应”
进入这个层次后,所学的知识、技能都会内化成本能反应
不需要刻意地对事物做理性衡量、对比,也能做出很好的选择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忘形”,做到物我两忘、心中没有招式的束缚
随心所欲,应物自然,达到一种空明虚无的境界
达到这种层次之后,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自己知道,而是一种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的无意识状态
需要环境和机缘的刺激和激发,对事物的认知才能从懵懂到清晰
不一定非得追求这种高深的境界,可以选择从输入到输出
- 随时把自己的想法、感悟记录下来; eg. 讲课、做内部分享
- 帮助理清思路,提升哲学思维、认知力
**人的认知力其实就像那个巨大的漏斗**
越往下,空间越小,机会越少,越容易受制于固有的下沉路线
越往上,空间越大,机会越多,越容易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之间艰难前行、螺旋上升
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但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总有一天会发现,它已经与外部更高维度的世界发生了强烈而迷人的共鸣
三、构建思维框架,提升自我认知力¶
作家史铁生先生曾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人只有将自己的认知力从低水平提升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够打破天花板,获得进步
提升自己的认知力,除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积累,首先要从思维上有所转变
构建四大思维框架:
**1.终局思维 (**逆向思维**)**
从当下推演到未来,然后站在未来看现在,其核心是“以终为始”
当在做一件事或者决定一件事前,要想这件事情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什么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 然后反推现在的行事路径,从而落实相应的行为和战术
**2.第一性原理 (**决定事物最本质的法则**)**
抽丝剥茧地找到一件事情最本质、第一重要的因素,并且始终把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位去处理
最大的意义在于聚焦问题的核心
在遇到问题时,不受现状和思维定式的约束
忽略细枝末节,不满足于简单解释,聚焦于问题的本质,快速找到破局点
**3.增量思维**
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
只有拥有一群愿意与自己同行的伙伴,才有机会获得在黑暗中前进的勇气
只有懂得与他人分享创业蛋糕,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与自己同行,这块蛋糕才会越做越大
对于创业者来说,与谁同行远比目的地更重要
**4.模型思维**
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 产品: 试错和快速迭代
-> 数据: 运营能力
-> 营收: 产品变现
-> 抵抗“巨头”: 防打压和抢夺市场份额
团队建设
四、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不知道?¶
搭建人际关系网
**1.学会欣赏**
欣赏不是盲目崇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
办事靠谱,有能力帮助他们成功,彼此成就
**3.学会让利**
把利益、名誉等与他人分享
“舍得”,有“舍”才有“得”
人际关系网的搭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能力足够强、人际关系网足够大时,不是推着事情走,而是被事情推着往前走